大家都说电影市场不行了,都把矛头指向了短剧。作为一个普通观众,我得问问:现在谁还愿意花半天时间去看一部可能很烂的电影?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这么快,"牛马"一样的工作强度下,能挤出多少空闲时间?但说到底,问题的根源还是电影自身不争气。

看看今年的电影市场,除了《哪吒2》和《731》短暂点燃过观众热情外,大部分影片连基本的故事都讲不好。观众花钱花时间去影院,结果发现又是一部烂片,这种失望感积累久了,自然就远离电影院了。
短剧的崛起确实影响了观众的娱乐选择,但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手机端。毕竟打开手机随时能看,比起电影院动辄半天的时间成本,短剧的优势太明显了。这本质上是技术和内容形态进步带来的变化,在当下这个时间点表现得特别突出。

但把电影衰落全都归咎于短剧,这种说法未免太片面了。最近就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尝试:
● 黄晓明与贾樟柯合作将短剧作为电影的前导内容
● 某春节档大片推出同名短剧先预热市场
● 多部文艺片通过短剧形式试水观众反应

说到底,电影和短剧未必就是对立关系。正如业内人士分析的那样,短剧完全可以成为电影的"药引子",先把观众的观影欲望勾起来,再引导他们走进影院。关键还是看内容创作者能否突破传统思维,找到两者融合的新模式。
市场永远在变化,观众的娱乐需求也在不断升级。与其互相指责,不如想想如何创新。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谁能提供更好的内容和体验,谁就能赢得观众的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