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剧赛道最近挺热闹的,一方面是流量大、变现快,另一方面又在经历着大刀阔斧的整改。说白了就是原来的玩法行不通了,平台正在清理一些"劣币"内容。但现在的问题是什么?有点矫枉过正了,搞得很多认真做原创的创作者也跟着遭殃。

前段时间跟几个头部创作团队喝茶聊天,大家一致认为问题的根子在改革的主导者对短剧的理解还是太浅。改革的本意是想把一些投机取巧的内容清除出去,比如以前那些靠抄袭、二剪的反而比认真做原创的还赚钱。2023年确实让不少人发了财,但现在风向变了。
现在的局面挺有意思的。很多老实创作的内容动不动就被误判内容同质化,有的是原创却被判搬运,有的是正经解说又被认为违规解说。这事对我们工作室类型的人来说反而是好事,毕竟我们有几十个账号在跑,东边不亮西边亮。但那些靠一两个大号吃饭的可就不好受了,现在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。

说到底这次的行业震荡给我们透露出几个重要信息:首先是平台的审核确实存在很多误判的地方;其次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正在加速;最重要的是这个机会稍纵即逝。对于那些刚刚入局的新手来说最难的是先赚到第一块钱,太多人连起步都没完成就在那里蛮干。
想想也挺有意思的。以前劣币驱逐良币的时候,你不跟着作弊就吃亏;现在改革矫枉过正了,反而成了机会窗口。关键是要认准方向快速出击。就像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开店一样,选址对了生意自然来,不需要死磕产品创新。
现在很多创作者存在一个误区:要么是把精力都放在内容创新上,要么是完全寄生于平台红利。这两种策略现在都不太行得通了。正确的做法是把70%的精力放在变现链路的打造上,30%放在内容生产上。要知道短剧的核心价值在于流量转化,而不是内容的艺术性。
最近两个月凌创派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那些依靠单一账号、单一内容形式的创作者过得特别艰难;反而是一些不太注重IP打造但账号矩阵完善的团队活得挺滋润。这说明啥?现在的行业环境已经变成了一场存量和流量的博弈。

话说回来,现在入局短剧还来得及吗?当然来得及,关键是找准切入点。不要再想着做一个爆款账号一夜暴富,而是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内容生产和变现体系。有几个方向值得关注:一是垂直细分领域的内容,二是低成本批量生产模式,三是强化后端变现能力。
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想:这些道理我都懂,可就是赚不到钱怎么办?建议先去复盘一下自己的打法是否正确。很多人失败的原因根本不是内容不行,而是压根没建立起完整的商业闭环。短剧行业的本质是流量生意,不是一个创作行业。
说到底这次的行业洗牌其实是在筛选真正适合这个赛道的人。那些靠着投机取巧起来的正在被淘汰,留下来的要么是有扎实的商业体系支撑,要么就是找到了新的增长点。对于还在观望的创业者来说,现在反而是最好的入场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