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见了个老朋友,他现在做短剧项目年入百万,但我发现他开始陷入瓶颈期。短剧这个行业确实能给普通人创造不错的机会,拍十几条内容赚点生活费很容易,但要从中赚到千万级别就很难了。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这个行业的天花板就那么高。

就像我去开餐馆,在一个小县城做得再好,最多就是每月十几万营业额,但在上海做生意,做到百万就很正常。这就是赛道选择的重要性。我认识的这位朋友现在正处于十字路口,他在短剧领域做到了百万级别,但要冲向千万规模,就必须找到更大的蓝海市场。
这几年亲眼目睹了很多类似的案例。老王原本在本地做服装批发,每年稳定百来万收入,后来转行跨境电商,第一年就突破了五百万;小李原来做短视频带货,最多做到八十万,转型供应链后规模直接翻了十倍。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:想要突破天花板,不光是加倍努力的问题,更是要选对战场。

说到跨境电商,虽然这个领域竞争更激烈,但有三个明显优势:首先是市场规模大,一个爆款可能就能卖出上亿规模;其次是利润空间高,有的产品利润率能达到70%;最重要的是可复制性强,一个店铺跑通模式后,通过店群复制就能实现规模倍增。
我最近在研究成功案例时发现,绝大部分千万级创业者都有个共同特点:他们不满足于在一个小池塘里称王称霸,而是敢于进入更广阔的大海。比如老张最初做本地短视频代运营,后来转型全域营销服务商;小王从单一品类淘宝店扩张到跨境电商矩阵。这些人成功的核心不是能力突然提升,而是选择了更高的天花板。
说到团队建设也很有意思。现在大家都谈"降维打击",什么意思呢?就是在一个相对容易的赛道里,用高维的打法快速突围。我那位朋友在短剧领域就是典型的降维打击:别人一周发3条内容,他一天发30条;别人团队3个人,他养了20人的剪辑团队。这种打法在小赛道里确实管用,但要冲击更高目标时,就必须寻找新赛道。
记得马云说过,要在晴天修屋顶。我现在给朋友的建议就是:保持短剧基本盘的同时,把已验证的模式复制到跨境电商领域。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,不需要从零摸索,直接把成熟的运营方法论移植过去;风险也更可控,毕竟原来的业务还在持续造血。
人到三十是个很有意思的节点。我观察身边朋友发现,那些在30岁能突破百万门槛的人,35岁前往往能到千万;而那些35岁还在纠结怎么突破百万的,40岁很可能还在原地踏步。这不是能力差距,而是眼界和选择的问题。
有个现象很值得思考:当你年收入30万时,朋友圈多半都是年入二三十万的人;当你做到百万,交际圈就变成了百万群体;一旦突破千万,身边的资源和机会又会完全不同。这其实就是圈层跃迁的魔力。

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关键点: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交换。年轻时候大家喜欢称兄道弟喝大酒,觉得这就是"人脉"。现在我越来越明白,真正高质量的关系都是建立在互相成就基础上的。与其花时间维护一百个浅层关系,不如深耕十个能互相赋能的深度合作。
为什么很多创业者到了某个阶段后会越来越"现实"?因为他们算明白了时间成本。一顿饭三小时,可以解决一个业务问题,也可以听人吹牛抱怨。选择前者就意味着距离目标更近一步,后者只是消磨时间。这不是势利,而是成年人的理性选择。
最近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越是成功的老板,越珍惜自己的时间。不是他们不好相处,而是他们清楚知道每个决策的机会成本。有人把这理解为"膨胀",其实恰恰相反,这是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知。
最后想说,从百万到千万不是简单的数字翻倍,而是思维方式和商业逻辑的全面升级。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虽然老套,但确实是无数成功者的真实写照。当你感觉到现在的赛道开始限制发展时,或许就该考虑寻找新的蓝海了。